“愛我人民愛我軍”的光榮傳統,已深深扎根榕城大地,不斷煥發強大生機活力—— 有福之州,軍民魚水情深
仲夏時節,福建福州梅峰山地公園,林木環抱,綠意盎然。在園區一處,建有一座全天候開放的“雙擁·國防教育”主題園,前來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。
步入主題園區,一面石墻映入眼簾,上書《軍民情·七律》一首:“挽住云河洗天青,閩山閩水物華新。小梅正吐黃金蕊,老榕先掬碧玉心。君馭南風冬亦暖,我臨東海情同深。難得舉城作一慶,愛我人民愛我軍。”
歲月的指針,指向1991年1月。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雙擁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,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賦詩《軍民情·七律》相賀。
拾級而上,“雙擁雕塑”、八閩開國將軍印鑒墻、 “八一七”紀念園等展區,生動再現了人民軍隊解放與建設福州的光輝歷程。無論是駐榕部隊新兵下連、老兵退伍,還是機關單位開展黨日活動,往往會來到這里,回顧崢嶸歲月,賡續紅色血脈。
閩山蒼蒼,閩水泱泱。30多年來,福州廣大軍民始終牢記殷切囑托,在忠誠踐行使命宗旨中接續奮斗、砥礪前行。如今,“愛我人民愛我軍”的光榮傳統,已深深扎根榕城大地,時時處處可見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場景,不斷煥發強大生機活力。
“部隊的事,要特事特辦、馬上就辦、辦就辦好”
在福州鼓樓區,一條交通要道穿城而過,車流如梭,人流如織。道路兩側,商業樓宇林立,沿線有不少駐榕部隊機關。在當地,市民親切稱之為“擁軍路”,這里承載著數十年的軍民魚水情。
故事要從30多年前講起。“這里原來是城市的邊緣地帶,隨著這一帶居民住宅區的不斷擴大,車輛人流急劇增多,僅有5米寬的路成了卡脖子路段。由于年久失修,路旁的排水溝經常污水橫流,濁臭難聞。”鼓樓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田德強介紹,當年,改擴建所需經費不少,經多方協調研商,決定軍警民共建。
1990年7月30日晚上,福州市召開工作會議,決定把銅盤路擴寬到23.5米,中間留有綠化隔離帶,全水泥路面。據統計,沿途需拆掉各類建筑物8000平方米,騰讓土地3萬平方米。建成銅盤路投入了10萬個工日,全部由軍警民義務勞動完成。
“8月8日,2000多名部隊官兵、民兵,1000多名機關干部來到銅盤路義務勞動,拉開了轟轟烈烈共建銅盤路的序幕。”當年揮汗奮戰的景象,很多福州市民至今記憶猶新:長達2000多米的工地上,人聲鼎沸。在路旁的排洪溝里,污泥七八十厘米厚,最深的地方厚達兩米,數百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一字排開,一鏟鏟地掏到車上。烈日炎炎,塵土飛揚,大家全然不顧,一身泥、一身汗。
如今,雙向6車道的銅盤路直了、平了、寬了,不僅方便了市民,更為駐榕部隊保暢護航。
軍警民共建銅盤路的故事傳頌在八閩大地,成為榕城軍民并肩前行的生動見證。
“部隊的事,要特事特辦、馬上就辦、辦就辦好。”福州市雙擁辦主任、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張則銘說,改善駐榕部隊營區條件、支持建設訓練場地、服務保障部隊重大軍事行動……福州始終把支持軍隊改革建設、練兵備戰作為應盡之責、分內之事,把部隊官兵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來解決。
“沒想到轉隸后這么快就住上新房子!”2016年8月上旬,東部戰區陸軍120名異地調入的機關干部搬進福州市公租房“雙湖新城”小區,房間內水、電、氣等硬件設施配套齊全,解了官兵燃眉之急。
東部戰區陸軍機關成立之初,營房基礎設施薄弱,公寓住房數量不足,特別是異地轉隸過來的機關干部家屬隨軍、子女轉學后,住房緊張的問題突出。福州市主動協商溝通,特事特辦、抓緊快干,督促施工單位全力以赴縮短建筑工期,最終提前5個月把房屋鑰匙交到部隊機關干部手中。
近年來,福州緊盯部隊打仗急用、改革急需,想方設法為部隊特別是駐地部隊辦實事、解難題——
召開各類軍地協調會1270多場,協調解決部隊營區水電設施改造、高壓線遷改等各類問題670多項;在地方安置房源緊張的情況下,先后提供365套公租房作為部隊官兵周轉房;為支持提升部隊戰斗力,破解部隊訓練場地短缺等瓶頸問題,采取軍地雙方土地置換整合措施,快速推進駐閩部隊某訓練場建設;為進一步做好優撫對象贍養工作,啟動市光榮院新院項目……
發展不忘擁軍,平時不忘戰時。福州市緊扣服務練兵備戰,主動關心支持部隊建設,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,不斷創新雙擁工作機制,有力地推動福州雙擁工作高質量發展。
“辦讓軍人安心的‘家門口’優質學校”
“升國旗,奏國歌!”春節期間,一場跨越千里的“同升一面國旗”活動成功舉辦。
一端在雪域高原,西部戰區陸軍某部官兵整齊列隊,向國旗莊嚴敬禮;一端在祖國東南隅,福州市鼓樓第二實驗小學(銅盤中心小學)學生佩戴紅領巾,注視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。
相隔山海,軍民連心。凝望同一面國旗,孩子們純真的臉龐與戰士們剛毅的面容交織在一起,同一種家國情懷,涌動在心間。
“戰士們舍小家為大家,駐守在祖國邊疆,向您致敬”“人民解放軍披星戴月、爬冰臥雪,守衛和平與安寧”“我是一名軍娃,長大后,立志沿著父輩的足跡前進”……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寫下一句句祝福,溫暖了邊疆凜冽朔風中廣大官兵的心。
“廣大官兵堅守戰位,為祖國和人民構筑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。”鼓樓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林彤深情地說,“同升一面國旗”活動,讓孩子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軍人保家衛國的勇敢和擔當,激勵孩子們爭做尊崇軍人、關心國防的新時代好少年。
鼓樓第二實驗小學前身為原福州軍區直屬機關干部子女小學,位于駐榕部隊機關集中的銅盤路。
“軍人舍小家、顧大家,執干戈以衛社稷。家屬就業、子女入學是軍人最關切的事情之一。”林彤介紹,“學校積極接納符合從教條件的軍屬到校任教,為軍人子女入學開辟‘綠色通道’,辦讓軍人安心的‘家門口’優質學校。”學校現有在職軍屬教師7人,占教師總數8.4%;現有軍人子女281人,占學生總數15.3%。
“學校給予我們情感上的關心、生活上的照顧、事業上的支持,讓我們倍感溫暖。”鼓樓第二實驗小學年輕教師李巖說,“作為軍屬,我們理應更加用心用情教學、關心關愛學生,在工作中爭先進、做榜樣。”
近年來,鼓樓第二實驗小學與東部戰區陸軍、福建省軍區、武警福建總隊等單位持續開展共建活動,實現創新性高質量發展,獲得“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”稱號,教學質量不斷提升,讓軍人子女享受到“家門口”的優質教育。
師魂映軍魂。福州市堅持把雙擁工作和教育工作相結合,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,培育紅色基因,涌現出一個個教育擁軍先進個人。
“最美擁軍人物”、銅盤中學原校長曾淑煌,一輩子奉獻在三尺講臺,是護佑學生快樂成長的“有心人”,陪伴教師幸福從教的“知心人”。她常說:“要把軍人子女培養好,把部隊家屬照顧好,把國防教育開展好。”
“全國愛國擁軍模范”、福州市茶園山中心小學原校長楊建華,不僅關注軍人子女入學問題,更關注軍人子女在校的健康成長,經常與部隊子女交流,幫助他們輔導功課,傾聽他們的心聲。
…………
福州把安置軍轉干部、安置隨軍家屬、解決軍人子女入學難問題作為暖軍心、穩軍心、聚軍心的“陽光工程”,著力解決事關官兵切身利益的問題——
軍轉干部全部按政策陽光安置;無工作隨軍家屬就業納入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體系予以統籌解決;軍人子女教育優待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,探索“實驗校+”集團化辦學模式,在部隊家屬集中居住區域率先成立2個教育集團;等等。
“未就業的隨軍家屬補助提高到每月700元,發放及時”“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”……從外地轉隸至福州的部隊官兵激動地說。
“我把駐地當故鄉,視駐地百姓為親人”
???“建八一圖書館,修繕寄宿生宿舍,為學校裝上了空調、多媒體電教設備及自來水供水系統,還建成了一個小足球場。”葛嶺中學校長盧進林掰著手指頭,細數這些年的變化。???
???“辦學條件明顯改善,老師教得更舒心,學生學得更安心,教學質量大幅提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