潼南區大石橋水庫基本情況
潼南區大石橋水庫基本情況
?
潼南區位于重慶市西北部,東鄰合川、南接大足、西連安岳、北靠遂寧,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,轄20個鎮、2個街道,總人口103萬,是川渝合作示范區、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、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。
潼南區涪、瓊兩江穿境而過,過境水資源豐富,但開發利用率低,工程性缺水嚴重,水資源季節性差異大,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,嚴重制約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。同時,目前城區供水僅從涪江提水,水源單一,應對突發水安全事件能力低,近年發生的油罐泄漏、錳礦污染、地震災害及2018年的三塊石大壩水毀等事件,一定程度上造成市民用水恐慌。因此,建設大石橋水庫對于潼南區應對突發水安全事件、保證城市供水安全,十分必要。
大石橋水庫位于涪江左岸重要支流古溪河、距涪江河口6.6公里,是一座具有城市應急水源、農村人畜飲水及防汛抗旱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庫,是西南五省市骨干水源工程項目、市級重點項目。水庫集雨面積212平方千米,按照50年一遇洪水設計,500年一遇洪水校核,總庫容1413萬立方米,調洪庫容974萬立方米,年均可供水量1508.6萬立方米。
工程總投資6.55億元,其中移民投資3.6億元,安置移民人數1629人,其中桂林街道787人,龍形鎮773人,群力鎮69人。搬遷總人口為1658人,其中農業人口1593人,非農業人口65人。征地養老保險安置人口為1560人(其中:桂林街道787人,龍形鎮773人);建設投資2.95億元,由大壩樞紐、灌區建筑物和應急水源三大部分工程組成。
大壩樞紐由擋水建筑物、泄水建筑物組成。擋水大壩為常態混凝土重力壩,壩頂長106m,最大壩底寬度近30m,壩頂寬6m,最大壩高27.5m,壩頂高程253.5m。泄水建筑物為3孔有閘控制開敞式表孔,每孔凈寬8m,堰頂高程242m,泄洪采用底流消能,消力池長40m,池后設22m長的護岸。灌溉系統每天輸水能力20萬m3,工程主要由3座提水泵站、4條輸水管線、2條干渠和4條支渠組成,輸水管線長4.6km,干支渠長24km。應急水源工程輸水能力每天6萬m3,由取水豎井泵房和輸水管線組成,其中輸水管線長5.6km,材料為直徑80cm鋼管,經過換乘樞紐、站前大道輸送至城北水廠。
2013年6月2日,重慶市發改委以《關于潼南縣大石橋水庫開展前期工作的函》(渝發改農函〔2013〕260號)批復同意大石橋水庫工程開展前期工作。
2013年7月2日,重慶市水利局以《關于潼南縣大石橋水庫涉河建設方案的批復》(渝水許可〔2013〕99號)批復涉河建設方案。
2013年7月3日,重慶市水利局以《關于潼南縣大石橋水庫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復》(渝水許可〔2013〕98號)批復水土保持方案。
2014年4月20日,重慶市人民政府以《關于潼南縣大石橋水庫工程建設征地移民安置規劃大綱的批復》(渝府〔2014〕22號)批復移民安置規劃。?
2014年7月10日,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以《潼南縣大石橋水庫用地預審的意見》(渝國土房管規〔2014〕32號)批復用地預審。
2014年12月31日,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《關于潼南縣大石橋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》(渝發改農〔2014〕1485號)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。
2015年8月12日,重慶市水利局、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《關于重慶市潼南區大石橋水庫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的批復》(渝水許可〔2015〕153號)批復初步設計報告。
樞紐主體工程于2017年10月啟動建設,在建設過程中,主管部門、參建各方牢固樹立“百年大計、質量第一”和“安全大如天,安全無小事”的理念,把質量和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,從制度建設、教育培訓、監管措施等入手,加強檢查指導,狠抓整改落實,實現了“零事故”“零傷亡”。2018年6月,大石橋水庫工程被水利部授予全國水利文明工地,成為此次包括南水北調工程在內的全國范圍不到200個獲此榮譽的項目之一,也是潼南水利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項目。
目前,工程已完成初設批復建設內容,2020年12月30日正式下閘蓄水。
工程建成后,結束了潼南城區單一水源的歷史,可為潼南城區提供每天6萬噸區98天應急供水保障。將大大提高潼南城區用水保障能力,提高群眾幸福指數,對吸引外地企業及人士到潼南投資發展、安家立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。
工程建成后,解決了龍形、古溪、群力、桂林街道4個鎮街8萬余人和7萬余頭牲畜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;有效改善龍形、古溪、群力和桂林街道4個鎮22個村共4.24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,大大提高水源保障能力,為項目區山地蔬菜、經果林等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灌溉用水保障。
水庫蓄水后,形成了3.2平方公里的水面和近60公里的環庫水邊線,為推動我區新城城鎮化進程,促進鄉村振興和產城景融合發展提供新的支撐。
?